【皮膚癌】黑色素瘤癌化病變可演變成惡性 自我檢查出現5特徵要及早求醫【內附詳情】
發布時間: 2022/08/23 11:29
最後更新: 2022/08/30 17:30
繼早前名作家倪匡疑因皮膚癌過世後,早前美國總統拜登亦表示曾患上非黑色素瘤皮膚癌,再次喚起大眾對皮膚癌的關注。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指,當發現皮膚長出新痣或舊有的痣出現變化、又或皮膚表面出現異常增生等病徵時,便有機會患上皮膚癌,要盡早作詳細檢查。
皮膚癌大致分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,以及黑色素瘤皮膚癌。美國總統拜登也曾是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患者,近年此症的全球發病率呈上升趨勢,香港在2004年只有594宗,2015年已增加近兩倍至1,018宗。翻查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,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在十大癌症中排行第八,如只計算男性患者數字,個案數目僅略低於鼻咽癌,絕對不容忽視。區醫生指確診人數上升多跟人口老化和漸多市民參與戶外活動,接觸較多陽光有關。
分清良性增生與皮膚癌
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可細分為基底細胞瘤和鱗狀細胞瘤。基底細胞瘤最為常見,佔整體皮膚癌的六成。其表徵為較細小、呈珍珠狀的丘疹,表面有毛細血管的擴張,更會重複潰爛及結痂,多出現在頭、頸和上身位置。區醫生曾有病人在鼻上長出一顆如珍珠大小的肉色小粒,原以為只是良性的皮脂腺增生,卻不尋常地漸漸變大,稍為觸碰即流血。最後切除後作組織化驗,才證實為基底細胞瘤。
區醫生指基底細胞瘤的生長緩慢,甚少擴散或致命,但若不治理,它亦可入侵皮膚內部或周邊組織,引致長期潰爛或發炎,破壞局部神經綫。另外,香港華人亦常見色素沉着基層細胞瘤,區醫生提醒當發現皮膚上有不規則的色素痣或深色斑塊,表面或有潰瘍時,便要多加留意。
常跟濕疹混淆
至於經常被誤以為濕疹的鱗狀細胞瘤,則佔整體皮膚癌三成。曾有患者在頭頂皮膚長了如硬幣大小、附有皮屑的紅塊,誤以為濕疹,自行買藥膏處塗搽,沒效果之餘更有惡化迹象,最後才證實患上鱗狀細胞瘤皮膚癌。
此腫瘤常出現於頭、頸、手和前臂等位置,區醫生指當腫瘤大於兩厘米,或位於耳、嘴唇、面部中央、手足或生殖器位置,就屬於高危型,有較高機會擴散或復發。
早期治癒率極高
在治療方面,早期的基底細胞瘤和鱗狀細胞瘤皮膚癌,手術切除治癒率極高。「通常醫生會將腫瘤連帶周邊數毫米至一厘米的皮膚組織一併切除,以徹底移除腫瘤,減少復發機會。」一些細小和淺薄的腫瘤則可用削除、刮除和電灼手術,或冷凍治療等處理。區醫生指治療方案要取決於腫瘤種類、位置、大小深度,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才作決定。「對於一些較具入侵性的腫瘤,已復發或擴散的情況,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,合併放射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等,提升治療的功效。」
有說皮膚癌跟曝曬太陽有關,區醫生指紫外綫對皮膚的影響是日積月累,即使肉眼看不到皮膚受傷,其內裏組織已受傷害,增加日後患皮膚癌的風險。現已有不少醫學文獻指出,大部分皮膚癌可透過防曬措施預防,值得一提是不少人忽略小孩子的防曬,有資料顯示八成由太陽引致的皮膚損傷都是在18歲前造成,因此防曬習慣應從小培養。區醫生亦提醒:「及早處理一些癌前病變,亦可減少它們演變成真正皮膚癌的機會。」
較少見的黑色素瘤皮膚癌
顧名思義,黑色素瘤皮膚癌是指黑色素細胞出現癌化病變,演變成惡性黑色素瘤。香港華人患者約有五至六成是在足部病發,黑色素瘤會呈扁平的暗色斑塊,有病人會誤以為是黑痣,另亦有一些是突起的「結節腫瘤」。區醫生指黑色素瘤跟尋常的痣不同,會快速生長和具擴散傾向,亦會長在指甲內。「黑色素瘤屬高度活躍腫瘤,容易擴散至身體器官,患者死亡率長期處於高水平。」區醫生提醒,平日可作ABCDE現象的癦痣自我檢查,當發現病徵時,應盡早求醫。
癦痣自我檢查ABCDE
A(Asymmetry)形狀或顏色不對稱。
B(Border)邊緣不規則。
C(Color)顏色不一。
D(Diameter)直徑超過0.6厘米。
E(Evolution)快速生長、隆起。
記者︰劉妙賢